今年,我校的硕士研究生在校生达到1213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达1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达66个。在2010年、2011年两年的在全区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检查评比中,我校的硕士研究生论文优秀率连续两年在全区高校排名第一。这是我校研究生教育近年来取得的可喜成绩。为推进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研究生教育实现了结构性变化
第一届党代会以来,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研究生教育学科建设,硕士学位授权点不断增加。2007年,我校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民族学两个学科,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仅有39个;至2012年,我校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达1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达66个。
研究生招生规模实现了量的扩展。2007年,我校研究生招生334人,在校生866人;至2012年,我校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展到485人,在校生1213人。
专业学位实现了零的突破。2007年,我校研究生教育中没有专业学位教育;至2012年,我校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发展到4个。
地方性在职研究生班人数增长较快。2007年,我校地方性在职研究生班招收221人,在校人数371人;至“十一五”末,地方性在职研究生班招收975人,在校人数2204人。
外国留学研究生不断增加。从2004年开始,我校招收来自越南等国家的留学研究生,以后招生人数逐年增加。2007年和2008年学校分别和越南的岘港大学、泰国玛哈沙拉坎大学达成联合培养中越语言文学、中泰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9年开始招收中泰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分别在我校和玛哈沙拉坎大学学习一年,两校分别聘请相关的专家教授担任导师和从事教学工作,执行双导师制。至“十一五”末,我校留学研究生发展到84人。
经过五年的发展,我校研究生教育形成了包括全日制学术型硕士、专业学位硕士、地方性研究生班、高师攻硕以及东盟国家留学研究生等在内的多种形式的培养格局。学科覆盖了哲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等9个学科门类。
2009年,学校成为博士建设单位。2011年顺利通过博士建设单位中期检查。这些都显示了我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良好势头。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
“十五”末,我校硕士生导师不到30人;至“十一五”末,我校硕士生导师增加到将近170人。随着导师队伍的扩展,学校制定了严格的导师选聘制度。在导师遴选和聘任中,注重德才兼备,强调导师的科研和学术水平。积极组织和资助各学科带头人和导师举办学术讲座。同时,对导师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及相关奖惩制度。导师在任期内,须主持相应的科研课题并完成相应的科研成果,在其任期满时,依据相应的指标体系,进行重新认定。对不符合条件的导师进行淘汰,从而促使导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为了保证研究生的学术论文质量,在对涉嫌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生给以相应处理之外,导师也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于双盲评审和自治区学位办抽检为优秀的学位论文,给予导师相应的奖励。通过这些措施,调动了导师指导研究生的积极性。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我们借鉴其他高校的管理经验,根据学校实际,制定了《广西民族大学关于制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暂行规定》和《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评定标准及授予工作实施细则》、《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暂行规定》、《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工作暂行规定》、《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校外住宿管理规定》、《广西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费使用管理办法》和《广西民族大学关于研究生证管理规定》等文件,为加强研究生规范管理和科学管理,提供了相应的制度保证。
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
学校始终把研究生教育质量作为研究生工作的重心来抓,并将这一质量意识贯穿在研究生招生、培养与毕业论文质量监控全过程之中。通过加强质量管理,我校研究生教育质量大大提高。无论是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还是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都得到提高。不少研究生在校期间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参加全国各项社会、科技、文化、艺术、体育赛事,也获得优异成绩。2010年,在全区组织的学位论文检查评比中,我校送审的论文优秀率在全区高校排名第一。2011年,在全区组织的学位论文检查评比中,我校送审的论文优秀率再次在全区高校排名第一。
为了鼓励研究生进行学术创新,培养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学校制定了《广西民族大学2006-2010年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报销核心期刊论文版面费规定》、《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学术论文竞赛暂行规定》和《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学术演讲竞赛暂行规定》等文件,推进研究生创新项目三级资助体系,除积极组织研究生申报自治区研究生创新项目外,继续设立校级、院级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同时,设立田野调查项目,资助田野调查特别是跨国田野调查。
积极组织申报广西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外国语学院与广西社会科学院联合申报的“东盟高层人才培养基地”、化学化工学院与广西化工研究院联合申报的“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化工研究院研究生联合基地”、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同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联合申报的“广西世居民族研究中心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以及文学院与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联合申报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等4个联合培养基地获得批准。
同时,积极举办研究生学术论文竞赛和研究生学术演讲竞赛,以及开展研究生学术沙龙,培养研究生的组织能力、学术表达能力和学术探索能力,以及学术沟通与交流能力。通过这些活动,大大激发了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基础理解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研究生的综合素质。